《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与实施》由黎连业教授编著,系统阐述了智能建筑安防系统的核心技术与实施方法。以下是核心内容提炼:
一、系统组成与技术架构
1.安防系统核心模块
包括防盗报警、出入口控制、周界防范、闭路电视监控、电子巡更、楼宇对讲、家庭报警及停车场管理系统。各子系统通过集成实现统一管理,例如:
防盗报警系统:采用主动红外探测器、玻璃破碎探测器等设备,结合DS7400XI报警主机实现快速响应。
出入口控制:支持智能卡、生物识别(指纹/人脸)等技术,通过门禁控制器管理权限。
周界防范:利用电子围栏、微波对射等技术形成物理与电子双重防护。
2.关键硬件与布线
书中详细解析了安防电缆(如物理发泡同轴电缆、泄漏电缆)和光缆的选型标准,强调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。例如,泄漏同轴电缆适用于复杂电磁环境,而五类/超五类网线满足局域网数据传输需求。
二、设计与实施要点
1.设计原则
标准化:遵循国家标准(如GB 50348)进行系统分级与功能配置。
实用性:结合建筑用途定制方案,如住宅小区侧重家庭报警与访客对讲,商业大厦强化监控密度与联动响应。
扩展性:预留接口支持未来技术升级,如AI视频分析、物联网设备接入。
2.施工与验收
探测器安装:主动红外探测器需避开热源与强光干扰,振动探测器应紧贴被监测物体。
系统测试:包括功能测试(报警触发准确性)、性能测试(延迟与稳定性)及联动测试(报警与监控协同)。
三、实际应用案例
1.大学新校区安防方案
采用分层布防策略:核心区域(图书馆、实验室)部署双鉴探测器+智能分析平台,外围设置电子围栏与周界报警,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监控。
2.智慧社区集成
重庆、苏州等地试点“AI+安防”模式,通过电梯AI识别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、数字门牌扫码报修等功能,降低治安案件发生率超20%。
四、行业发展趋势
1.技术融合
5G与边缘计算推动安防系统实时化,如苏州“智安”小区利用云端协同实现隐患预警秒级响应。
2.社区共治
“萤火虫”义巡队等群防群治模式,结合智能安防平台形成“人防+技防”闭环,提升社区安全参与度。
参考文献
黎连业. 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与实施(第3版)[M].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13.
(注:以上内容综合自原著及行业实践案例)
发表评论
谢谢分享!
感谢分享
感谢分享
谢谢分享
谢谢分享
谢谢分享
谢谢分享
添加新评论